长春工业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作者: 时间:2015-12-14 点击数:

长春工业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根据国家、教育部、吉林省教育厅文件要求,学校编制了《长春工业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系统地反映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工作措施、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就业对教育教学反馈等,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总结和提升学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一、学校概况

长春工业大学始建于1952年,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教育、艺术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1992年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首批三所省属重点高校之一,2004年获得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万余人,教职员工近2千人;设有19个学院、2个教研部、1个工程训练中心、2个研究院;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4个本科专业,20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吉林省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开展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形成了“人才培养面向实际,科学研究讲求实用,社会服务讲求实效”的鲜明办学特色,孕育了一代代师生“艰苦奋斗、严谨求实”的办学精神。建校63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4万余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省内高校中位于前列。

学校曾连续两次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学校党委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成为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之一。学校荣获吉林省高校就业评估优秀等级,吉林省诚信就业示范院校,连续四次被评为“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目前,学校正在加快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向国内一流的地方工业大学目标迈进。

 

二、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多年来,学校本着对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认真落实就业政策,切实把学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确立了“以生为本、市场为准、全心全意为学生就业服务”的工作理念,“提高质量稳定就业、强化服务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思路,“提高就业能力、就业率、就业质量”的“三提高”工作目标,并已形成了完善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和“立足东北 辐射全国”的人才输送格局。

 

(一)毕业生规模

1.学历结构及男女生比例

学历层次

毕业生数

男生比例

女生比例

硕士生

589

48.56%

51.44%

本科生

3796

58.51%

41.49%

专科生

716

70.11%

29.89%

合计

5101

58.99%

41.01%

2.各学科门类比例

1)2015届硕士毕业生各学科门类分布情况

学科门类

学科门类数

学科就业率

学科总人数

已就业人数

工学

35

95.49%

288

275

管理学

6

92.11%

76

70

文学

1

57.14%

28

16

理学

8

77.27%

66

51

经济学

2

100%

15

15

法学

6

72.63%

95

69

艺术学

1

80.95%

21

17

 

 

2)2015届本科毕业生各学科门类分布情况

 

 

 

 

 

 

 

 

 

 


3)2015届专科毕业生各学科门类分布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率

1.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

学历层次

毕业生数

总体就业率

硕士毕业生

589

87.1%

本科毕业生

3796

87%

专科毕业生

716

77.4%

合计

5101

85.6%

    2.以学科门类划分就业情况

    2015届硕士、本科、专科毕业生各学科门类就业率

学科门类

硕士就业率

本科就业率

专科就业率

工学

95.49%

89.85%

78.84%

管理学

92.11%

84.87%

-

文学

57.14%

81.36%

48.57%

理学

77.27%

81.73%

-

经济学

100%

89.55%

80.30%

法学

72.63%

73.60%

-

艺术学

80.95%

75.29%

-

3以单位性质划分就业情况

2015届硕士、本科、专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4以学院、专业划分就业情况

1)2015届各学院、各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院、专业名称

毕业生数

就业率

硕士生总计

589

87.10%

机电工程学院

合计

58

94.83%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20

90%

机械电子工程

16

100%

机械设计及理论

11

90.91%

机械工程

5

100%

工业工程

6

10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合计

45

97.78%

材料物理与化学

4

100%

金属材料学

19

94.74%

材料加工工程

16

100%

材料工程

6

100%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合计

59

96.61%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1

100%

电气工程

17

100%

控制工程

7

100%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1

100%

测量计量技术及仪器

3

100%

控制科学与工程

20

95%

仪器科学与技术

10

90%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合计

61

93.44%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7

100%

计算机应用技术

13

84.62%

电子与通信工程

7

100%

信号与信息处理

26

92.31%

计算机技术

6

100%

软件工程

2

100%

经济管理学院

合计

41

97.56%

国际贸易学

8

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19

100%

工商管理

1

100%

物流工程

6

100%

金融学

7

100%

化学工程学院

合计

53

96.23%

化学工艺

12

100%

化学工程

21

100%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19

89.47%

生物化工

1

100%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合计

50

84%

食品科学

3

100%

有机化学

13

84.62%

食品工程

5

100%

应用化学

15

86.67%

分析化学

4

100%

粮食油脂及食物蛋白工程

2

100%

无机化学

6

33.33%

物理化学

2

100%

基础科学学院

合计

22

68.18%

应用数学

2

50%

数学

8

75%

统计学

12

66.67%

人文学院

合计

94

73.40%

社会学

13

84.62%

社会工作

40

52.50%

社会保障

20

90%

民商法学

21

90.48%

外国语学院

合计

28

57.14%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8

57.14%

艺术设计学院

合计

24

79.16%

工业设计工程

3

66.67%

设计艺术学

21

80.95%

纺织服装学院

合计

3

100%

纺织工程

3

100%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合计

51

88.2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

1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

100%

思想政治教育

15

80%

行政管理

29

89.66%

教育经济与管理

1

100%

2)2015届各学院、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院与专业

毕业人数

就业率

本科总计

3796

87.0%

机电工程学院

540

93.1%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333

92.8%

工业设计

45

95.6%

工业工程

43

95.3%

机械电子工程

119

92.4%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72

91.5%

金属材料工程

118

92.4%

材料物理

38

89.5%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16

91.4%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572

95.3%

自动化

164

98.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97

94.3%

测控技术与仪器

75

96.0%

生物医学工程

36

88.9%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351

86.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7

81.3%

电子信息工程

130

89.2%

网络工程

34

88.2%

软件工程

80

88.8%

经济管理学院

670

87.3%

国际经济与贸易

89

87.6%

金融学

112

91.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4

82.4%

工商管理

76

81.6%

市场营销

36

94.4%

电子商务

34

82.4%

会计学

176

85.8%

财务管理

113

90.3%

化学工程学院

352

90.9%

化学工程与工艺

81

85.2%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50

94.7%

制药工程

44

88.6%

环境工程

44

93.2%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33

87.9%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147

78.2%

食品科学与工程

46

80.4%

生物技术

35

80.0%

生物工程

31

74.2%

化学

35

77.1%

基础科学学院

72

77.8%

信息与计算科学

38

78.9%

统计学

34

76.5%

人文学院

182

75.8%

法学

66

74.2%

公共事业管理

29

69.0%

社会工作

25

72.0%

广告学

32

87.5%

劳动与社会保障

30

76.7%

外国语学院

145

80.0%

英语

78

76.9%

日语

46

80.4%

俄语

21

90.5%

艺术(服装)学院

222

75.2%

艺术设计

100

76.0%

动画

43

81.4%

纺织工程

32

78.1%

服装设计与工程

47

66.0%

信息传播工程学院

156

78.2%

教育技术学

44

93.2%

广播电视编导

112

72.3%

应用技术学院

115

71.3%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40

65.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75

74.7%

 

3)2015届各学院、各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院与专业

毕业人数

就业率

专科总计

716

77.4%

应用技术学院

716

77.4%

软件技术

109

79.8%

计算机网络技术

57

78.9%

计算机应用技术

163

74.2%

数控技术

91

86.8%

计算机信息管理

27

70.4%

网络系统管理

20

50.0%

信息安全技术

24

70.8%

图形图像制作

60

85.0%

电子商务

64

87.5%

证券投资与管理

66

80.3%

商务英语

35

48.57%

(三)毕业生升学情况

学校2015届硕士毕业生的博士考取率为4.41%,本科毕业生升学率(包括考研、出国留学)为10%,专科毕业生的升学率(包括考升本、出国留学)为20.1%。

(四)毕业生入学生源和就业地区去向比例表

1.全国各经济体包括省份

全国各经济体

包含省份

泛东北区域经济体

吉林

内蒙古、辽宁、黑龙江

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

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中原区域经济体

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宁夏

西南区域经济体

重庆、四川、贵州、云南

西部生态经济体

西藏、甘肃、新疆、青海

2.2015届硕士、本科、专科毕业生的入学生源比例表

全国各经济体

硕士入学生源比例

本科入学生源比例

专科入学生源比例

泛东北区域经济体

(吉林省)

58.00%

53.1%

37.50%

泛东北区域经济体

(非吉林省)

6.17%

10.4%

27.10%

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

18.33%

13.5%

14.50%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

5.33%

7.5%

8.60%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

0.17%

3.0%

0.50%

中原区域经济体

10.67%

8.0%

11.80%

西南区域经济体

1.00%

3.2%

0.00%

西部生态经济体

0.33%

1.3%

0.00%

3.2015届硕士、本科、专科毕业生就业地区去向比例表

全国各经济体

硕士就业去向比例

本科就业去向比例

专科就业去向比例

泛东北区域经济体

(吉林省)

41.43%

42.9%

42.60%

泛东北区域经济体

(非吉林省)

5.77%

9.9%

24.90%

泛渤海湾区域

经济体

20.71%

17.4%

15.20%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

经济体

9.51%

10.8%

6.70%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经济体

3.06%

9.7%

1.40%

中原区域经济体

3.23%

4.9%

8.90%

西南区域经济体

1.86%

3.4%

0.20%

西部生态经济体

0.51%

0.5%

0.10%

出国

1.02%

0.5%

--

(五)毕业生就业分布基本情况分析

2015全国市场需求总量较往年略有减少,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对平稳,属于良好的均衡趋势。主要表现在就业市场规模稍有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覆盖全国八大经济体的主要城市。

1.从省内生源与就业分布情况来看,毕业生在吉林省就业比例,硕士生为41.43%,本科生为42.9%,专科生为42.6%。与吉林省生源比例基本持平,体现出学校始终坚持以为本省经济建设发展服务为主的人才培养特色。

2.从省外就业分布情况来看,就业区域以沿海地区为主。其中,泛渤海湾与中西部区域经济体呈上升趋势,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较为平稳,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呈下降趋势。毕业生于一线城市就业下降趋势明显,全国经济百强县呈上升趋势。

3.从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情况看,排在前三位的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说明学生就业去向多元化,并逐步向中小企业、基层、国防等就业领域扩展。同时体现出毕业生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

三、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

(一)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情况

工作类型

专业

对口率(%)

硕士

本科

专科

冶金、金属制造、工程技术人员

金属材料类

90

74

-

汽车制造业、生产与运输设备

机电类

86

86

-

电子仪器设备、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电气类

83

84

-

碳纤维、石油、化工、塑胶产品、

工业节能

化工类

83

77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计算机类

74

80

62

会计、经济业务、商业辅助业

财务(会计)类

65

65

55

学校2015届硕士、本科、专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平均对口率为72%,整体专业领域内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基本持平。

另外,从就业行业、岗位情况来看,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的前三位是电子产品制造业11%,汽车制造业8%,化工工业5%。从我校专业毕业生数和企业对应专业提供岗位数的供需比例上看,工科类达到1:5,充分体现了学校工科为主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毕业生就业薪酬情况

全国各经济体

硕士毕业生平均月薪

本科毕业生平均月

专科毕业生平均月

泛东北区域经济体(吉林省)

3260

2910

2350

泛东北区域经济体(非吉林省)

3350

3078

2410

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

4270

3523

3555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

经济体

4860

3966

3640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经济体

4720

4174

3762

中原区域经济体

3140

3151

2580

西南区域经济体

3250

3139

2621

西部生态经济体

3260

3050

2920

在各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中,学校2015届硕士、本科、专科毕业生平均月薪前3位的城市为上海(4415元)、北京(4297元)和深圳(4196元),全部高于2015年全国各地区高校毕业生平均月薪水平。

(三)就业满意度情况

2014年9月~2015年6月,学校开展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用人单位417家,2015届硕士、本科、专科毕业生1498人。整体满意度较高,体现出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充分认可。调查结果如下:

1.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满意度

在人才培养、教学与科研方面

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契合度

理工类/文艺类

满分100分

(A)专业技能培养,与贵单位需求的贴近程度

98/91

(B)教学实践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程度

94/88

(C)劳动态度、职业道德与事业观的素质程度

97/92

(D)管理、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程度

99/95

(E)科研能力程度

93/88

(F)学校毕业生对贵单位的贡献率

95/86

 

对学校就业工作总体评价

满分100分

(A)就业咨询、招聘信息发布与服务情况

98

(B)校园招聘活动的接待服务情况

97

(C)学生推荐、鉴定属实情况

96

(D)毕业生签约与违约情况

97

(E)档案、党关系等管理与传递情况

95

(F)校企合作情况

95

    2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满意度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是否适应目前的工作岗位

很适应

比较适应

一般

不适应

较适应率

376

29

12

0

97.1%

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很强

比较强

一般

能力弱

较强率

355

39

23

0

94.5%

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很好

比较好

一般

较好率

390

24

3

0

99.3%

毕业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很好

比较好

一般

较好率

388

21

8

0

98.1%

另外,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非常注重的因素:劳动态度、专业技能、创新能力、道德品质、团队精神、身心素质、知识广度、适应能力、事业心与责任感等。

3.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学习环境满意度

很好

比较好

一般

较好率

1352

106

40

0

97.3%

实践能力培养

满意度

很好

比较好

一般

较好率

1290

122

82

4

94.3%

教学资源满意度

很好

比较好

一般

较好率

1315

111

65

7

95.2%

就业工作满意度

很好

比较好

一般

较好率

1424

62

12

0

99.2%

生活条件满意度

很好

比较好

一般

较好率

1180

183

125

10

91%

四、毕业生就业质量保障体系

(一)强化机制保障,构建“全程化、全员化”就业工作体系

1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考核机制。学校成立了校党委书记、校长任主任的“校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的“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实施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就业工作联动机制。学校将就业与工作业绩和领导政绩考核挂钩。把就业率作为学校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各学院专业设置和分专业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

2.构建全员参与的长效机制。学校确立了就业优先发展战略,校院党政联席会专设就业专题,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会议,下发若干就业工作文件,形成了全员参与、部门联动、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机制及“自上而下、由点及面、交叉覆盖、相互协调”的就业工作体系。

(二)立足素质提升,深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培养体系

1.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改革。学校抓专业内涵建设,确保专业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抓课程建设,确保知识体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抓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广泛采用了探究式、案例式、激发式等教学方式,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抓“教”和“学”的监控与改善力度,不断满足社会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

2.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创新实践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特点,与一批知名企业建立实习和就业相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战能力;与企业共同建立研发中心,以研发中心为纽带,学校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企业为学生提供生产和经营实践的环境,形成了集教学、科研、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企业发展于一体的全方位合作共赢模式。

3.深化硕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校开展了专题研讨式教学改革,开展了国际合作、科研融入教学培养模式。在持续开展的47门研讨课中,通过两轮的专家评审,评出12门硕士生学位课程及必修课程,开展专题式研讨课立项改革,给予专项改革经费支持。学校先后与美国奥克兰大学、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英国桑德兰大学、日本创价大学等国外高校合作,采用聘请教授讲学,引进课程或教材,互认学分,分阶段合作培养,双学位教育,硕士生短期实习等多种模式,目前已有100余名学生直接受益。学校将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各类开放式实验室集教学科研于一体,教师从科研课题中提取实验素材确立为教学实践内容,通过教师进行课题介绍和引导,有50%以上硕士生将自己的学位论文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保证了教师能够对学生论文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三)围绕核心价值观,完善多元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学生择业观、就业观教育。形成了爱国是核心、敬业是保障、诚信是基础、友善是准则的就业理念;加强就业思想、政策、形势、安全、诚信、权益保护等教育与宣传工作;合理调整学生就业期望值;定期邀请企业家、校友作就业专题报告;组织好大学生村官、选调生、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应征入伍等就业项目,鼓励毕业生脚踏实地,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

2.创设《全程化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平台。成立了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教育专家与职场人士结合、资历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拥有全国就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省就业能力拓展培训讲师、IYB/SYB/KAB创业讲师等数十人。出版了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就业教材”2部,开设了2门必修、9门选修就业课程,形成了全程化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获得省就业示范课二等奖、省第七届高校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围绕核心价值,适应社会需求,打造长春工业大学就业文化平台》项目荣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3.强化了硕士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引导硕士生转变就业观念,完善适应市场导向的就业运行机制,努力提高硕士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率始终保持在省内高校前列。同时注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业者,加强创业教育,提高硕士生创业能力,鼓励和支持硕士生结合自身的专利、科研项目成果等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其他同学就业。

(四)适应经济发展,拓展全国性的就业市场体系

1.实施了“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学校列支专项经费,组织教师走访、邀请全国各地用人单位,反馈就业市场及学校毕业生状况,广泛开发就业岗位资源。共组织了385场2015届毕业生校园专场招聘会。

2.建立了“立足东北、辐射全国”就业平台。组织20万专项资金,共分11队老师走访了全国各地就业市场,以东北老工业区为基础,重点开拓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市场,建立一批就业实训基地,与多家地方政府、人才市场签定了合作协议。与烟台市、盐城市、威海市人才中心等政府部门签署了校地人才引进合作协议,与长城汽车、富士康、台达电子、山东舒朗、广东好帮手公司等重点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

3.打造了四大品牌招聘会。承办了吉林省高校2015届毕业生就业洽谈活动月理工类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与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九届东北地方高校就业协作体专场招聘会;与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办公室合作,举办了诚信就业专场招聘会;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承办了2015年助学贷款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4.创新了硕士毕业生就业推介模式。针对硕士毕业生学科、专业特点,学校开展灵活多样的小型、专场招聘活动,招聘企业与岗位的标准专业性强,更加精细化,人职匹配度高。

(五)贴近学生需要,夯实精细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学校建立了就业素质培养、就业方向输送、就业挫折预警等联动服务机制,形成学生就业服务的常态化、机制化、全覆盖。强化就业信息化建设,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形成了用人单位信息库;建立学生生涯档案,成立“就业形象大使”学生服务团队开展了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帮扶,为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等学生提供助学、就业能力素质拓展、双困生专场招聘会、成功就业的一条龙服务,就业率达100%。

 

 

五、学校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学校在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还不十分明显。

学校需要在巩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创业模拟实训与孵化、创业园建设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制机制与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做好全校创新创业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协同、科学开展、指导监督等,在全校范围内更加科学、合理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更好地推进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业能力,广泛开展通识化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扎实开展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名家名企进校园活动、金点子创意创业大赛、全国挑战杯竞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深入贯彻各类创业政策,充分利用政府、社会资源,组织好国家级KAB、省级SIYB创业培训以及“商战之城”等模拟创业实训平台,大力申请省人社厅全民创业专项资金,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实体企业的创业孵化功能,积极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适应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六、毕业生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一)建立了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学校依据社会需求变化,梳理归纳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力、岗位适应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及时调整招生专业和规模。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进行了调减招生计划甚至停招。目前已停招的专业有:体育教育、证券投资与管理、商务英语、生物医学工程、纺织工程,社会工作专业停招一年后,经整改合格继续招生。新增专业要充分论证,尤其要结合社会发展及就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确保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有效性。彰显“出口决定入口、就业体现水平”的办学规律。

(二)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人才培养需求信息,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复合型”、“合格+特长”和“创业型”人才模式。同时针对不同学科及不同学生的特点,探索并实践“工程技术型”、“工程管理型”、“工程研究型”等多种人才模式。

(三)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入

学校依托一汽、北车、吉化等省内大型重点企业和新兴科技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培养了大批“双师型”专业教师,推进了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相关课题组教师和学生经常深入到企业中去,进行技术攻关,合作研发。这种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尤其在硕士生培养方面,充分依托学科优势,积极推动与企业合作办学。先后在深圳、沈阳、烟台、盐城、威海、昆山、白城、通辽等大中型企业聚集地建立了稳定的培养基地,并与吉化公司、吉林通用机械、包头钢铁、深圳海关等单位共同开展建立了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的协作关系。

 

 

版权所有: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    吉ICP备050020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