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工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作者: 时间:2011-03-13 点击数:

 

长春工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全面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国家中长期教育、人才、科技发展规划做出的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根据我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实际,制定《长春工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指导我校今后五年工作的行动纲领。

一、学校“十一五”时期发展状况

    1.“十一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十一五”时期是我校办学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高教发展形势的新变化,我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抢抓机遇,锐意改革,与时俱进,加快发展,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实现了学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实现了工大几代人的夙愿;一级学科硕士点由1个增加到1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由23个增加到6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从1个发展到3个,工程硕士领域由8个发展到13个;创建了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为代表的12个省部级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研经费总量和立项、获奖层次取得较大突破,连续两年均有科技项目入选“双十工程”,产学研结合促进成果转化的特色更加鲜明;“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以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为代表的多项成果;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全国性竞赛中屡创佳绩,2009年以总分第12位的好成绩捧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优胜杯”;招生、就业情况连年看好,毕业生就业率居省内高校前列,2009年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成为50所典型经验学校之一,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校新增建筑面积23.3万平方米,其中校舍9.9万平方米,工大家园住宅小区13.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增值2.07亿元;加大了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出台了人才引进和培养新政策,改革了职称评定办法,教职工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办学投入连年增加,教职员工的收入得到较大提高,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处于较高水平;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被国家精神文明办批准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党委被吉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并成为全省高校唯一的“抓党建,促振兴”工作先进典型单位。此外,学校共青团、关工委、军民共建、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也跨入了国家级先进行列。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我校面临的形势。放眼全球,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纵观全国,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国正“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环顾区域,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我校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新形势、新任务对我校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要“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同时鼓励高校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为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我校的内生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预示着高校之间争生源、比特色、拼质量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此外,我校在以往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是,学科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科研整体实力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教职员工队伍结构还不尽合理,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还需加强;校园狭小,办学资源不足,严重制约着学校的长远发展;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偏低,留学生数量还需较大幅度的增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困难和矛盾,并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省属重点高校的长春工业大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找准学校发展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趁势而上,加快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3.“十二五”时期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积极推进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的过渡,为国家、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十二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目标。适度扩大办学规模,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突出办学特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办学实力,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实现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把我校建成国内一流的地方工业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到“十二五”末期的主要目标是: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全日制在校学生达到20000~22000人,其中本科生15000~16000人,硕士研究生2100~2300人,高职生3200~3600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700~800人;招收一定数量的博士生;成人学历教育学生达到13000人左右。

    ——教职员工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教职员工总数控制在2000人,其中教师队伍达到1200人,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85%,其中博士和在读博士达40%。

    ——学科、学位点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如期完成,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3个学科建设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5个,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3个,本科专业数增加到55~60个。

    ——科研及科技服务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年科研经费在2010年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实现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产学研用”结合促进成果转化的特色更加突出。

    ——科学规划校区布局,北湖校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期工程竣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继续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全面深化大学文化建设,营造更加浓郁的文化育人氛围,建成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的大学文化体系。

    ——国际交流与合作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取得新进展,留学生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

    ——教职员工的整体收入与学校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省属高校处于前列,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条件明显改善。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更加浓厚,构建和谐校园取得新进步。

三、“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一)学科专业建设

    5.切实加强学位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是“十二五”的核心任务,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认真做好中期检查和验收准备工作,重点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含高分子材料)、机械工程(含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含化学)学科,确保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验收成功,确保2~3个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完善硕士学科点的布局,推动多学科协调发展,鼓励更多的学科申报硕士点,弥补学科空白,一级学科硕士点进一步增加;大力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争取获得本科生直接攻读硕士生的推免权。

    6.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面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调整优化原有学科专业,突出工科优势,积极发展理科,增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加强学科群建设,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形成整体优化,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教育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和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科生态。

    7.分层面加强学科建设。大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统筹学科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强化学科特色。实施“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计划”、“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人文社会学科提升计划”、“理学基础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支持计划”,突出重点,整体协调,实现学科发展与“中地共建项目”建设、“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部省级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的良性互动,加快建成一批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学科。

    8.创新学科建设运行与管理机制。构建“重点学科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高层次学科领军人才及团队”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一批对提高学校学术地位和声誉有较高显示度的学科建设成果。加强学科评估,建立健全学科评估机制,建立学科滚动建设制度,实行学科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改变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口径,由以二级学科为主向以一级学科为主转变,以对设备投入为主向以设备与队伍建设并重为主转变,集中资金重点建设。

    (二)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

    9.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三结合”的培养道路,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制定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科学教育、工程教育、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校内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开放力度;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做到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相结合;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达到2~3个,实行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的连动,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会创新的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10.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弹性学制、选课制、重修制、主辅修制以及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制定并实施有关鼓励学生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奖励学分制,健全导师制,认真落实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制;以学科发展为基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及时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集中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和自主式、问题化、创新型、学思结合、学练结合、学做结合的学习方式,开展好激发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建设,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课程的比重,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11.持续开展教学建设。加强专业建设,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内涵优化、优势互补、特色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十二五”末期,本科专业数量达到55~6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达到8~10个,省级特色专业达到12~15个;加强课程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5~6门,省级精品课程达到26~30门,省级优秀课程达到90门左右,力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实现突破;加强教材建设,力争编写出版教材100部左右,立项资助建设40部左右,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规划教材达到12~15部;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力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达到2~4个,开辟和建立更多的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信息环境建设,建成全校共享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积极探索和实施适合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继续推进教学评估,强化质量管理,建立与完善我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2.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坚持以生为本,不断强化“德育为先,德才结合”的育人特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继续推进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持续开展“学习的革命”活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作用;继续加强国防教育,做好学生军训工作,发展双拥共建优势,发挥共建育人作用;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坚持不懈地抓好学风建设,进一步深化“一、十、百、千、万”学风建设工程,不断浓厚“勤奋求实、笃学创新”的学风,进一步营造“刻苦求学、争优比学、严谨治学、尊师重学”的良好氛围;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科学民主、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13.加强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加强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拓宽校外科研及工程实践渠道,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培养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加强理论课授课质量监督,严把学位论文的质量关;做好MBA、社科类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工作;稳步扩大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完善培养方案;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优秀课程和优秀任课教师评估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学术、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完善研究生教育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4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稳定学历教育的规模,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和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努力拓展与社会的联系,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为各行业的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主动服务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

    15.加强高等教育研究。大力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立项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与支持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各类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与改革实践,探索建立教学研究与教学活动互动机制,倡导和支持广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和检验教研成果,使教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积极组织申报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力争在国家级奖励上有新突破。

    16.全面提高“三育人”工作水平。发挥好教学名师、班导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骨干作用,进一步激发调动全校教职员工办学育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努力形成课堂教学全面育人的良好局面;积极开展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把育人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浓厚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

    17.全力抓好生源建设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强化招生生源意识,优化生源质量,加大宣传组织力度,根据需要制定有效政策,增强对考生的吸引力;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评估指标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开好就业指导课,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辅导、就业市场拓展、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毕业教育活动、专兼职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抓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运用现代化就业管理手段,搜集就业信息,宣传、展示毕业生状况,疏通和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断完善适应市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运行机制,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三个提高”,即提高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就业率;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注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业者。

    (三)科学研究

    18.加强科研基础建设。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研究机构为重点,加强研究平台建设,努力改善软硬件条件,加强分析测试、合成制备和模拟仿真设备及配套设施建设,保持优势特色方向在硬件设备方面的省内领先地位,力争新增2~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优势科研方向,提炼特色科研方向,利用多学科交叉优势,培育新的科研方向;加强创新团队建设,重点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与研究队伍,力争建成1~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或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3个省部级创新团队。

    19.提高科研整体水平。围绕三个授权学科和三个支撑学科博士点立项建设要求,完成博士点建设要求的重要成果建设任务;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夯实基础,提升内涵,鼓励更多的教师开展以承担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为代表的学术研究;推进文科的科研能够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十二五”期间,学校力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立项上有新的突破;力争在国家、吉林省重大重点项目立项上有较大增加;全校在SCI、EI等检索系统和源期刊上发表和摘引的论文总量要有明显增加,排序提前;学术专著数、发明专利授权数有大幅增长。

    20.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继续加强校企合作,突出我校服务经济建设的品牌和特色,建设好依托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通化钢铁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长春轨道客车公司、长春大成集团、吉林化纤集团、中钢集团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设立的科研基地和合作研究机构,完成好企业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力争到“十二五”末期,横向科研经费大幅增加,省部级科技奖励翻一翻,实现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筹建省级大学科技园,为申报国家级科技园奠定基础。

    21.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继续加大学校政策的激励力度,通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奖励制度的贯彻落实及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科研的拉动,激发和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由学校一级管理向学校、学院二级管理过渡,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的立项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推广管理和档案管理,对各个学院和研究所实行目标管理,加强考核评估;加强与各级政府科研管理部门的联系,及时获取科研信息,拓宽立项渠道,加强与军工部门的联系,积极承担军工项目。

    (四)人才队伍建设

    22.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优化、数量充足、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根据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认真做好教师的配备工作,争取在未来5年中招聘博士生150~180人来校任教,其中35岁以下者要达到65%以上,有一部分人员应具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实力;加强新教师的岗前培训,继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注重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和在职进修,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中硕士、博士学位人员的比例;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学能力,注重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改善学缘结构,注重培养35岁以下教授,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严格专任教师岗位聘任条件,规范考核工作程序,完善激励、竞争和淘汰机制,促进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

    23.大力加强学术骨干队伍建设。继续实行“学科、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量化遴选与考核标准,调动学术队伍的教学科研工作积极性;实施“学科、学术带头人海内外引进计划”。扩大海外遴选优秀人才的视野,探索多元的聘用方式及薪酬发放形式,积极引进各类海内外优秀博士;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重点支持35岁以下的青年博士,加强具有科学研究素养和学术培养前途的青年拔尖人才培养,促其快速成长为学术领域的拔尖人才;实施“学科领军人才(首席教授)支持计划”,在部分重点学科中试行首席教授负责制,组建以首席教授为核心的学术梯队。

    24.加强党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人员的选拔、使用、培养、管理制度,鼓励党政管理人员提高学历层次,有计划的培训进修和参加实践锻炼,切实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学生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培养一支“两化五型”,即职业化、专业化、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实干型、合作型,高效精干、素质过硬的学生政工干部队伍。

    25.加强后勤队伍建设。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加强后勤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遵循教育规律、会经营、懂管理的后勤队伍,进一步提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对外交流与合作

    26.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继续保持和发展同国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友好人士的交往与联系,不断拓展教育合作与学术交流的领域和层次,国际校际合作伙伴的数量力争有较大增长;积极争取国家和我省对引进项目的经费支持,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扩大外籍教师聘用规模,满足外语教学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派遣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出国留学、进修。

    27.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稳步提升国际合作办学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十二五”期间,我校至少在2~4个专业开展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项目,力争实现国际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发展国际汉语教育,“十二五”期间,争取与国外院校合作建立一所孔子学院;扩大留学生规模,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积极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提高学历教育比例,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和水平。

    28.加强国内交流与合作。大力加强国内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承办或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科技对接与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9.认真搞好六十周年校庆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及广大校友的联系,积极帮助各地区组织筹建校友会,努力建立起以校友总会为结点的全方位的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各地校友会组织的作用,利用广大校友资源,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出力献策;热心为校友服务,建校六十周年庆典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六)办学条件与基础设施建设

    30.加强校园和后勤建设。科学规划“一校三区”布局,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好北湖校区的建设规划并适时开工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实现低年级学生入驻。建设好南湖校区国际交流中心,为我校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开展创造条件;随着校园建设的推进,逐步完善后勤服务设施,改进供水网络,改造供电系统,提高供水、供电、供暖能力;加强饮食卫生、学生住宿、校园交通等方面的监管工作,提高餐饮管理服务水平;为保障师生员工健康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整治和优化校园环境,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与条件。

    31.加强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断完善网络应用功能,加强信息化建设,丰富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结合校园建设,根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发展,加强网络硬件建设。

    32.加强图书资料建设。紧密围绕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学科专业建设及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要求,以国家评估标准为依据,多渠道、多载体增加图书资料收藏量,积极购置中外文资料数据库,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馆藏文献体系,同时不断改善馆舍条件和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和图书利用率,使图书馆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育人场所。

    33.搞好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室的整体规划和配套建设,大力加强博士立项建设学科实验室建设,为争取博士点创造条件;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满足教学需要;加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加强管理,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进一步拓展实验室开放范围及覆盖面,并根据工作需要,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使实验室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实践基地。

    34.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根据上级档案目标考核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我校档案管理的软硬件建设,把档案室建设成新型的更加适应利用者需求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

    (七)大学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35.全面深化大学文化建设。落实、实施好我校《2010-2012年大学文化建设计划》,推进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有机统一。积极培育精神文化,弘扬优良办学传统,传承“艰苦奋斗、严谨求实、自强不息、志在一流”的工大精神,继续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加强校训、校歌、校史教育;创新发展学术文化,大力弘扬学术民主与学术创新,营造教师间合作、包容、交叉、渗透的团队精神,提供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杜绝学术腐败,在学生中积极倡导大学的主流价值,营造创业、创造、创新的成才精神,培养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学术态度;不断完善制度文化,坚持以人为本,把制度创新的成果不断内化为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维护好广大师生合法权益,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加强建设环境文化,设计建设校园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36.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拓展文明创建领域,提升文明创建层次,强化文明创建实效,逐步向国家级文明单位迈进。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心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发挥他们在维护学校稳定和发展中的作用;推行校务公开,充分发挥教代会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信访工作,解决师生员工实际问题,切实维护学校的稳定和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37.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强化人防、物防和技术防范措施,健全完善校园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体系,维护校园的平安、和谐、稳定,保证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

四、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保证措施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38.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在继承发扬我校党建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进一步完善工作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我校党建工作水平;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9.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领导学校事业发展的能力。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以领导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核心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首位,以作风建设为重点,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等各项制度,不断提高学校党委全面正确分析和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全局、科学决策、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积极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切实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素质,改进工作作风,完善和落实各项议事、决策制度,不断提高各基层单位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整体工作水平。

    40.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切实改进党的作风,不断加强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学风、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对组织人事、招生考试、基建工程、国有资产管理、物资采购、科研经费、资金运行等的监察审计,形成高效、有力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继续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坚决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在全校形成风清气正、民主和谐、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

    4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广泛动力。以凝聚力量、发挥作用为目标,加强和改进党对统战和群团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统战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落实老干部政策,坚持和完善校领导联系老干部制度,继续发挥“关工委”和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组织建设、学生教育管理、教学督导等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各级工会职能,确立教职工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教代会在学校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坚持“党建带团建”,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团结广大青年、做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方面的作用,组织和引导他们为学校建设发展建功立业。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4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不断加强教职工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探索实施大学生分阶段分层次教育模式,继续深化德育立体化工程,强化环境育人功能,更加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贫困生资助,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

    43.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进一步激发开拓创新的工作热情。坚持稳定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广泛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改革、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大力宣传学校的奋斗历程、优良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办学特色、办学成就与经验,弘扬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激发教职工加快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奉献精神,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为建设国内一流的地方工业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改进宣传手段。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提升学校在省内外的影响和国内外的知名度。

    (三)不断深化校内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提供健全的体制、机制保证

    44.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探索和实践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依法落实学校党委和校长职权,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制定《长春工业大学章程》;加强管理制度创新,科学规范工作程序,按照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继续系统修订、建立健全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5.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全员聘任制和各类岗位的考评指标体系,强化聘后管理与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工聘用、晋升、奖惩的依据;进一步完善校内分配办法,使教职工的总体收入水平与学校的发展和财力状况相适应,居于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建立更完备的激励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对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者,给予专项奖励。

    46.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完善校、院两级办学体制,突出学院教学科研的主体职责和功能,强化机关、教辅、后勤部门的服务职责,形成更加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优化校区发展战略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规范仪器设备和大宗物资采购,根据学校的发展合理配置人、财、物及信息资源,依法建立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价制度,增强利用资源的能力,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四)加强财源建设,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提供充分的资金保证

    47.广开财源渠道。在努力增加各类办学收入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及学校主管部门的专项投入;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路,在为社会、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更大的贡献的同时,争取更多的支持;密切与广大校友的联系,争取更多的校友为母校发展做贡献;依靠市场机制筹集资金,通过银校合作,争取必要的银行贷款,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急需资金;加强与国际教育、经济、金融等组织的广泛联系,积极吸引外资和国际贷款,扩大资金来源。

    48.提高办学效益。增强经营学校的意识和能力,在符合学校总体办学目标的前提下,按照高水平、高效益、高需求的原则,对各类办学和各学科专业投入成本以及生均、员均占有资源和经费情况进行统计、测算和分析评价,从而对各类办学和不同学科专业确定扶持力度和发展取向。

    49.努力推进节约型学校建设。以加强艰苦奋斗、勤俭办学教育为先导,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建设节约型学校。不断完善以严格、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为基础的各项管理制度,把节约指标列入校内各部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大力加强对水、煤、电、暖和校内公共资源的使用管理,挖掘各种资源的使用潜力,减少资源浪费;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搞好财务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促进校、院两级的财务运行更加规范化。

版权所有: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    吉ICP备05002091号-1